苏州马拉松“方便门”事件:人生就是博,赛事管理缺位不应掩盖选手道德批判
在苏州马拉松的赛场上,选手们面临的不仅是竞技的挑战,还有基本的赛事服务问题。在3月2日的比赛中,多名参赛跑者因缺乏卫生设施而疑似随地小便,这一现象引发了网友的强烈质疑。公众对不文明行为的愤怒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对个体的不满,而忽略赛事组织方应承担的责任,那就未免太过片面了。这种做法无异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将问题仅归咎于个人素质,反而掩盖了更为深层的组织管理短板。
随着国内运动热情的不断高涨,马拉松赛事近年来有了爆发式的增长。尤其是在三四月份的黄金比赛季,各地的大型马拉松赛事密集上演。然而,很多赛事的组织水平却并未同步提升,厕所数量不足、分布不合理、排队时间过长等问题频频出现。在一些比赛中,选手甚至需要排队半小时以上才能使用移动厕所,却又受到比赛时间的限制。当选手面临紧急生理需求,而赛事方未能提供基本保障时,个别选手缺乏素质的失序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服务不足的必然结果。
在4月24日,中国田径协会对此事件发布了通报,涉事的10名选手被禁赛三年,此外,2026年苏州马拉松将被取消申请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资格。这一事件表面上反映了部分选手的素养缺失,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许多赛事主办方在追求规模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最基本的赛事服务。部分城市将马拉松视为宣传噱头或政绩工程,在赛道规划、补给站设置、卫生设施配备等方面缺乏科学测算,导致选手的赛场体验大打折扣,同时也损害了城市形象。
如果赛事主办方连选手如厕这样基本的需求都无法妥善解决,又如何谈及办赛的专业性?罚个别选手容易,但要根治这种系统性问题却颇具挑战性。选手文明参赛固然重要,但更需要有良好的赛事环境,专业的保障才能提升赛事的整体质量。当选手不再为“方便”而困扰时,马拉松赛事才能真正体现出人生就是博的体育精神。